明末清初的山东青州府,有个叫王老实的老汉。
这年他刚满五十,原是个走南闯北的货郎,攒下些银钱后便在青州城外买了处宅院,打算安稳度日。
王老实中年丧妻,膝下无儿无女,街坊们见他孤身一人,便撺掇着说:“王老哥,你这光景,该寻个知冷知热的人搭伴儿。”
说来也巧,开春时王老实去乡下收山货,遇上了逃难来的父女俩。那姑娘叫春桃,刚满十八,生得眉目清亮,手脚勤快,见王老实为人敦厚,父亲便托人说媒,愿将女儿许配给他。
王老实起初还有些犹豫 —— 自己半截身子入土的人,怎配得上这般水灵的姑娘?可春桃却红着脸说:“俺爹说了,跟着老实人过日子,心里踏实。”
婚事办得简单却也热闹。春桃过门后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:院里的菜畦侍弄得绿油油,王老实的旧衣裳浆洗得发白,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烧火做饭,夜里还就着油灯缝补衣物。
王老实看在眼里,暖在心里,总觉得亏欠了春桃,便把攒下的银钱都交她保管,平日里有求必应。
可日子久了,王老实渐渐犯了愁。他毕竟是五十岁的人,白日里干些力气活就腰酸背痛,夜里躺在炕上,看着身边年轻貌美的春桃,总觉得力不从心。
起初他以为是累着了,特意歇了几日,可依旧没什么起色。春桃似是看出了他的心事,夜里常主动往他身边凑,轻声说:“当家的,累了就歇歇,别硬撑着。”
王老实听了这话,心里更不是滋味。他偷偷去药铺买了些滋补的药材,让春桃炖汤。春桃接过药材,却没立刻下锅,反倒蹙着眉说:“当家的,这些东西性烈,怕是不适合你。”
王老实以为她舍不得银钱,闷声说:“买来就是吃的,你尽管炖。”
谁知当晚喝了汤,王老实竟一夜没合眼,第二天头晕目眩,连步都迈不开。
春桃慌忙请来郎中,郎中诊脉后说:“他这是虚不受补,乱补反而伤了元气。”
王老实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春桃,红着脸说不出话。春桃却没怪他,只是每日变着法子做些山药粥、莲子羹,说这些东西温性,慢慢补才好。
可王老实总觉得对不起春桃。一日街坊张婆来串门,见他唉声叹气,打趣道:“王老哥,你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,春桃姑娘多好,你还愁啥?”
王老实憋了半天,才红着脸把心事说了。张婆听完笑道:“你呀,就是想多了。春桃可不是那贪慕虚荣的人,她要是图这些,怎会嫁你?”
话虽如此,王老实心里仍像压了块石头。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,春桃轻声问:“又在琢磨啥?”
王老实叹道:“我这身子骨,怕是委屈你了。” 春桃忽然坐起身,点亮油灯,从柜子里翻出个布包,打开一看,竟是一叠厚厚的账本。
“当家的,你看,” 春桃指着账本说,“这是你这几年攒的银钱,我没乱花,都存着呢。我还托人在城里找了个铺面,打算开春租下来,开个杂货铺,你就不用再走街串巷了。”
王老实愣住了,春桃又说:“我爹当年跟我说,嫁人要嫁靠得住的,日子是过出来的,不是比出来的。你待我好,我都记在心里,咋会嫌你?”
她顿了顿,拿起桌上的针线,一边缝补王老实的袜子一边说:“前几日我回娘家,听我表哥说,邻村有个老汉,都六十了还硬撑着补药,结果把身子熬垮了。当家的,我要的不是那些,是想跟你好好过日子,你身子骨硬朗,比啥都强。”
王老实看着春桃认真的模样,眼眶忽然热了。他这才明白,春桃不是不在乎,而是比谁都在乎他的身子。那些他以为的 “力不从心”,在春桃眼里,远不如平平安安过日子重要。
从那以后,王老实不再胡思乱想。春桃每日陪他去屋后的菜园子干活,傍晚一起坐在门槛上晒太阳,讲些年轻时走南闯北的趣事。
开春后,杂货铺开起来了,春桃管账,王老实看店,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。
有回王老实又想起当初的事,笑着问春桃:“你当初嫁给我,就不怕旁人说闲话?”
春桃正在纳鞋底,闻言抬头笑道:“俺爹说了,人心好比试金石,日子久了自会亮堂。你看,现在谁不说俺嫁对了?”
王老实望着院里晒着的豆角干,听着屋里春桃哼的小调,忽然觉得,这世上最好的滋补,从来不是那些名贵药材,而是一颗踏实过日子的心。就像春桃说的,她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他好,为了这安稳的日子能长长久久。